首页 > 资讯 > > >正文

「中国有约」泉州与德化瓷:刺桐红遇见“中国白”,海丝故事从这里起航-环球看点

2023-06-19 14:40:18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6月18日泉州电(曹静)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别称“刺桐”,因这一乔木由海贸商人传入后遍植泉州而得名。红色的刺桐花绽放时,一片片花海仿佛“火伞欲烧空”。刺桐随海贸而来,产于泉州德化县的德化白瓷随海贸而去,成为享誉海外的“中国白”。一红一白,讲述着泉州这座城市因海贸而兴起的故事。


(资料图片)

6月17日,“2023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三条路线相约福建,来到泉州的德化县,了解德化瓷的守旧与创新。

刺桐土烧出“中国白”

在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展柜里的佛像线条流畅,衣袂仿佛随风飘荡,站在展柜前,好像有春风拂面,超凡脱俗。

中国崇尚玉,因此在生活中使用的瓷器也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工作人员介绍说,德化瓷的瓷土,氧化铁含量极低,才能烧出如凝脂冻玉、瓷质致密的白瓷。德化瓷的这些工艺,在明代达到了高峰。

德化瓷的另一大特色是瓷雕,融入了雕塑艺术。在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展品中不乏极致精美作品,连服饰上的流苏都能做到栩栩如生,瓷土通过高温居然烧制出了如此细腻、柔软的质感。更让人赞叹的是,这些作品一体烧成,并不是通过拼凑摆放在一起,彰显德化瓷极致的制瓷技艺。

可以说,德化之所以能够产出“中国白”,就是因为当地得天独厚的土质,而且滨临泉州港,得以让德化瓷走出德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跟随采访团走访的印度籍自媒体长江(Rajat Jangra)说,印度的英语中对“瓷器”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china clay”。长江说这个词也可以用在产自其他地区的瓷器,但也说明,中国瓷器在印度语境已经成为瓷器中的代表。

RAI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记者安内罗(Aniello Puorto)说,意大利语中的“瓷器”是“Porcellana”,专门表示比较细腻的瓷器,如中国瓷器。安内罗说,参观瓷器作品时,一件展现芭蕾舞者舞姿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件作品中,舞者指尖灵动,仿佛是在观众面前起舞。

飘洋过海,看潮起潮落

近代以前,德化瓷的兴衰可以用10个字概括: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

据工作人员介绍,德化瓷兴起于宋朝,德化县发现的尾林窑址印证了这一点。2020年,尾林窑址发掘工作显示,四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了德化窑的发展过程,为其溯源提供了证据。

明初,郑和下西洋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海路交通得以进一步拓展,瓷器外销进入新阶段,位于泉州的德化瓷由此开始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德化瓷的佛像制品,用材和工艺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韵,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欢迎。

到了明晚期,国力衰弱,浩浩荡荡的出海贸易不在,德化开始生产青花瓷以应付出口需求,德化瓷的生产因此倒退,不如明初。清后期,手工制作转向模制生产,不再追求工艺,器物由厚重趋向轻薄,釉光糙涩,瓷雕缺乏生动。

相对中国诸多窑口生产的瓷器,德化瓷依托泉州港,更趋向面对海外市场,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长江说,采访活动完成后,他会把从德化带走的瓷器送给朋友。

“从德化来的中国瓷器,很有意义。”他说。

穿越千年,德化瓷运用其独有品质,发力高端市场,同时接受海外定制,贴上德化瓷的标签,从现代的“刺桐”出发,继续在海上丝路的浪潮中续写“中国白”的辉煌。

(编辑:曹静 李海鹏)

来源:中国日报网

关键词:

本文来源: 中国日报网


上一篇: 3.5 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分离 天天热头条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您推荐
推荐阅读

资讯

行业

服务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