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组部、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印发《“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工作方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黔南州人民医院的7名医疗专家,毅然离开故土,离开牙牙学语的孩子,离开年迈的父母,只身来到三都。一年来,他们情牵三都发展、心系水乡群众,充分发扬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吃苦精神,积极克服语言不通、办公条件差等实际困难,紧紧围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医防融合等领域,不遗余力地为三都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毫无保留地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暖心的医疗服务带到三都,助力三都医疗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为水乡各族人民群众撑开了“健康伞”。
深化改革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资料图】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傅小云,是“组团式”医疗帮扶三都的专家之一。2022年5月,傅小云被选派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任职院长,面对优秀人才留不住、医疗技术跟不上、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三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傅小云倍感压力。
傅小云院长教学查房,讲解关于尘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到任后,傅小云便立即投入到三都水族自治县医疗卫生发展及县人民医院发展情况摸底工作中,结合三都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县人民医院发展规划、群众就医需求等,提出了“铸魂、搭台、育人、简政”八个大字的管理方针,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傅小云表示:“铸魂就是要铸造公立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是人民医院,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要让患者切身感受到我们对他们暖心的、优质的服务和帮助。”
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傅小云带领“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团队一起,在医德医风上下足功夫,不断提升全院医疗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我都住院这么多天了,怎么腰还是痛,现在就只能坐起来,还会不会好哦?”躺在病床上的患者陆恩对于自己的病情恢复,有些泄气。
“老人家,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你这个是腰椎手术,要慢慢恢复,多休息,慢慢就会好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帮扶专家覃建朴在得知情况后,来到病床前,耐心地向陆恩老人讲解他的病情,并及时开导他。
帮扶专家覃建朴带领开展县人民医院首例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微创手术,填补了医院脊柱微创内固定领域的空白。
“覃建朴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作为医者,要有仁爱、怜悯之心,才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所想,视病人如亲人,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他平时也是这么做的,很耐心地跟病人和家属沟通,我们也从中学习到很多。”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生杨昌贵说。
傅小云到任后,还建立健全行政交班管理制度,实行每周召开一次行政交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执行力,同时,每周进行一次院长查房,定期开展中层干部培训、实行个别谈话等,不断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随着《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科室目标管理及科主任考核工作方案》的出台,更加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动力,特别是在创新服务意识上,各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和患者需求,制定了相应的便民服务细则,服务意识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群众好评。
倾囊相授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傅小云在医疗卫生界小组会上,做了《因地制宜,做好优质资源下沉》的报告,提出要壮大基层医疗队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也是傅小云带领的“组团式”医疗帮扶三都的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制定了“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进“1+3”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传、帮、带、教”的“造血式”帮扶。
“面对早产儿、儿童急重症,怕啊!因为没有技术和经验。”说起一年前在工作岗位上的自己,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段译翔有些失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22年5月,段译翔迎来了他从医生涯的第一位老师——陆艳,从黔南州人民医院派遣到三都的医疗帮扶专家之一。
“抗生素选择、疗程和剂量都有严格要求,不能滥用抗生素。”“小孩只会哭,不会说,要与家长多沟通,了解患儿患病前后的情况。”面对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的3名学生,陆艳将自己15年来的儿科临床经验都倾囊相授。在平时的诊疗和查房过程中,陆艳都会耐心地给学生们讲授治疗原理,用一个个鲜活病例,讲透一个个专业知识,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同时,将先进的医疗技术“留了下来”。2022年8月,在陆艳的带领下,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成功救治医院首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
帮扶专家陆艳诊治新生儿
“陆老师来了之后,我不再怕了。”跟师学习一年之后的段译翔会心地说。
一年的帮扶期即将结束,现在每一次诊疗、查房,陆艳都跟在学生身后,看着他们做,“现在就是放手不放眼,锻炼他们,希望他们能早日独当一面。”陆艳说。
开展科内业务讲座61次,培训1634人次,教学查房399次,疑难病例讨论13次,院内会诊597次,手术示教124例……一串串数字,是“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倾囊相授的最有力见证。在他们呕心沥血地教导下,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医疗队伍在医疗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式”的医疗帮扶,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三都人民群众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搭桥铺路 实现多项医疗技术“零”的突破
“渐进性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3天,昏迷5小时……”2022年7月13日清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到一通紧急会诊电话。神经外科随即组织会诊,在黔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帮扶专家王超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75岁高龄的颅内出血患者实施了“微创锥颅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这也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实施的首例“微创锥颅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这项新的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费用低、住院时间短、麻醉风险低的特点,进一步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同时让年龄大、不能承受开颅手术患者也得到了救治。该手术目前已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40余例,将多名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夺回来,正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王石送便是其中之一。
几天前,王石送在家中昏迷,不省人事,被紧急送往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时,呼吸已经微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王超立即带领团队为他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很成功。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下,目前已渐渐康复。
“没有王超医生,估计就没有我了哦!”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石送感慨地说,并向王超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赞誉和感谢。
患者王石送向王超竖起大拇指
“通过手术演示及指导,现所带3名学员均能准确定位,1名学员能独立进行手术,使该项技术已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二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王超说。
“组团式”医疗帮扶三都以来,成功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8项,指导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能独立开展神经外科、甲乳外科等新技术14项……一项项高难度技术的开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填补了县级医院多项医疗技术的空白。
进村入户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下到群众身边,解决群众难题。”为真正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进一步缓解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团队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帮扶使命,携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生队伍一起,定期开展下乡巡回义诊活动,把医疗服务和健康体检送到群众身边。
2023年2月20日,下乡巡回义诊活动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高硐村,医疗专家的到来,引来众多当地群众“寻医问药”。
开展下乡巡回义诊
“老人家,你这里痛不痛?头晕不晕?”“最近这几天小朋友的状态好不好?有没有哭闹?”……在活动现场,“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及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坐在临时问诊台前,详细询问前来就诊群众的病情,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针对病症进行现场会诊,给出健康指导。同时,开展巡回义诊的医疗专家还走进群众家中,为不方便出门的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我们都是常态化地开展巡回义诊,要走遍三都的所有自然村,真正地下到农村去,走到群众身边,了解群众困难,解决群众就医难题。在送医下乡的同时,了解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情况,提出更多的建议和给予更大的帮助。”傅小云说。
截至目前,下乡义诊活动接诊群众1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700余份;组织“医疗小分队”入户送健康,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免费看病送药,把医疗服务和健康体检送到群众身边。同时,“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还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指导教学,采用集中授课、教学查房等多形式,指导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强化专业知识,持续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陈明珠)
关键词: